什么是恋母情结(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什么是恋母情结(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所谓恋母情结,是指一种儿童的性心理倾向,指孩子对母亲或其他女性产生依赖、亲近和爱恋的心理过程;其根源在于儿童对自己的母亲或其他女性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产生导致儿童对母亲产生爱恋。恋母情结不只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恋母情结”。因为人在一生中有四个阶段中产生性需要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第二个阶段是儿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性需求开始得到满足并形成稳定、持续发展的性关系状态;第三个阶段是儿童期和老年期。在婴儿时期,人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我”而非他人之物,但到了这个时候,这个“我”可能已经与母亲脱离了关系;这时又进入了一个生Z器发育阶段,同时人对自己之父母也有了一定认识;当儿童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时,这时就开始出现较多与母亲有关且具有特殊兴趣、渴望得到妈妈关注和爱而难以获得父母认同等情感因素。

1、恋母情结来源于母性的自然发展

婴儿期与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甚至有的婴儿不依赖母亲,也有可能因此而“恋母情结”。人出生后就开始形成自己独有的人格特质,当这一人格特质被建立起来之后,人便会开始喜欢被人所喜欢,被人喜欢的人也会更喜欢别人。婴儿期和儿童期是两个阶段,其中婴儿期就是孩子对母亲建立依靠感、情感、价值观等各种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人格。到了儿童时期,尤其是儿童期更重要。儿童时期是人形成自信心、获得安全感和情感认同的关键时期。当孩子没有安全感时便会恋母情结;当孩子不再具有自信心时也就会出现恋母情结情绪。

2、“恋母情结”是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的一种表现

青春期阶段,正是儿童的性爱逐渐发展成熟。孩子从对母亲的依赖,逐渐发展到渴望和妈妈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同时也通过母亲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爱,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爱。青春期前期时在社会中获得一定地位者或受社会认可和尊敬的人都是有性观念、性心理倾向有恋母情结特征的人。青春期前期(1~4岁)是人心理发展最迅速,最不稳定及不成熟的时期,主要特点:第一,开始与外界环境分离;第二,开始与自己、对父母或与异性之间进行情感联系。青春期后(5~18岁)人开始出现性欲高涨而又难以满足性欲之情。此时儿童可能不再与妈妈建立亲密关系,这正是恋母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或心理基础。

3、“恋母情结”与其他心理倾向的区别

“恋母情结”与其他心理倾向不一样,“恋母情结”表现出了强烈的母性。因为“恋母情结”往往是在婴儿期才出现,而且比较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大多数人往往只关注母亲那一方,或者主要关注对自己而言重要;而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家庭、朋友和异性开始真正地接触和了解,就会对母亲更加感兴趣起来,并逐渐产生对于母亲这一女性角色价值方面的认同感。在这样一个大过程中,“恋母情结”与其他心理倾向并不是绝对相抵触或相互排斥。

4、“依母发展心理学”的解释

依母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幼儿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恋倾向,这种依恋倾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强化。婴儿时期与母亲的依恋主要是来自于母爱的恩惠。对于婴儿来说,母爱最大的恩惠就是妈妈给他提供各种物质生活和满足他对母亲的需求。依恋最大的特点是依恋对象与其母亲关系密切,但是不是母爱至上,而是依爱型依恋关系。依恋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依恋关系一旦建立便很难自动解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ms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www.gdmeifa.com/773.html